首页 >> 新闻 >> 娱乐 >> 影坛资讯 >> 正文
  • 编剧马继红:《外交风云》是我的创作冲刺

  • 时间:2019-09-21 新闻来源:
    •  

      外交题材打捞尘封往事,史诗力作勾勒时代波澜。鸿篇巨制《外交风云》正在北京卫视、广东卫视热播,凭借鲜见的外交题材、演员的精湛演绎以及制作的专业精良,成为最燃“献礼剧”。自19日开播以来,《外交风云》备受关注,并得到了专家、观众、业内人士等多方力赞,有观众评论道:“我们就该如此霸气,不低头,有着自己的骄傲!”

      《彭德怀元帅》的创作“铁三角”马继红、高军以及宋业明再次联手打造《外交风云》,更有总出品人赵依芳的加入,以历史厚重为底色,用史诗般的创作,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与未来的门,让观众在回顾新中国外交征程的同时,立足现在,放眼美好未来。近日,编剧马继红接受专访,详细解读了创作始末,分享了此次挑战外交题材的心路历程与创作感悟。

      冲刺“新高地”  挑战自我打捞尘封记忆

      Q:您此前担任编剧的作品多数是将帅或者人物传记类题材创作,是什么机缘让您参与创作《外交风云》这样一部外交题材作品呢?

      A:对很多创作者来说,外交题材是一个令人仰止的高地,是一片让人寒颤的禁地,但同时它又是一片散发迷人芬芳的圣地。外交题材影视剧,想做,是一种愿望;敢做,是一种勇气;能做,是运气+功力。也许是刚拍完《彭德怀元帅》的缘故,彭大将军给了我一身胆气和豪气,所以我想对这个既盛开玫瑰又布满荆棘的高地做一次冲刺。

      Q:您之前对外交历史了解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A:在此之前,我对外交也是一知半解,为了把新中国外交的路径摸清楚,整整三个月,我先后读了一百多本书,写了80万字的读书笔记,看了大量的纪录片和影碟,同时采访了一些老外交官,分集大纲就写了六稿,并先后召开了四次专家研讨会,终于理清了头绪。

      Q:剧本创作期间,您觉得最难把握的是什么?

      A:《外交风云》题材宏大厚重,想要写好就不能把视野局限在一枝一叶的微观世界,不能把思维禁锢在“杯水风波”的小众情怀,必须努力培养“海纳百川”的胸襟,锻造“大河奔流”的气势。为此,我专门买了一个大地球仪,一有空便轻轻转动它,看那蓝色的大海、褐色的土地、标出来的一个个国家,然后张开想象的翅膀,打捞那些尘封的往事: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联合国大会……

      吃透“一二三”  贴近观众勾勒时代波澜

      Q:剧中涉及的人物角色众多,您重点刻画了外交战线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创作剧本时您是怎么考量的呢?

      A:我写毛泽东,主要写他的睿智和胆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等,他看世界,总是比一般人站的高、看的远、想的深、悟的透。我写周恩来,主要写他的风度和魅力,他是被世界公认的外交天才,他虚怀若谷的儒雅气质,他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礼,他绵里藏针的谈判艺术,他无以伦比的政治智慧,都凸显出超强的人格魅力。

      Q:虽然整体格局基调厚重,但剧里有很多充满温度的细节,在具体的创作中,您是怎样兼顾大格局与小细节的呢?

      A:我写了三场不同寻常的宴会:第一场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为他们举行欢迎宴会,此时毛泽东自己悄悄把收藏的毛岸英的遗物拿出来;第二场是1959年苏联专家接到撤离命令,尽管毛泽东很愤慨,但还是嘱托周恩来举办送别宴会;第三场是1961年国内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早就宣布不再吃肉的毛泽东惦记着在荒漠上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除夕夜,周恩来代表毛主席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宴会:被宴请的科学家们,每人面前放着一碗红烧肉……

      Q:您觉得把新中国外交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对于今天的观众有什么意义?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年,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挑衅,敢于说不!今天,已经挺起腰杆日渐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应该勇立世界潮头,迎接风雨挑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给电视观众的意义所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北京热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园14号楼 投稿QQ:1914290061 投稿邮箱:bjrenews@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bjrx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热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