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们的新零售战略陷入瓶颈了吗?
立刻为这个命题下结论恐怕为时过早,但新零售的先头部队——生鲜电商们,的确遇到了困难。在刚刚过去的5月底,盒马开业三年来首次出现关店现象;而在此之前,永辉旗下超级物种因业绩亏损被剥离出财报;美团小象生鲜战略收缩仅保留北京两家门店;苏宁苏鲜生和京东7FRESH也各自面临着开店放缓的质疑。
“有坑就需要去填,填不过来的话,那只好退出市场。”盒马鲜生CEO侯毅在今年3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直接将2019年的竞争定义为新零售“填坑之战”。即使不考虑成本,生鲜电商们也有“效率”和“体验”两个大坑需要填。
苏宁选择的破局方式是让门店“向西向下”,并在后端下苦功夫自建冷链。自2018年开始,1年多时间里,苏宁物流建成了46个冷链仓,服务覆盖范围达到188座城市。
如同电影《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的离子推进器,冷链物流正在成为苏宁商业模式进化的重要推力。
苏宁速度,低调而惊人
四川雅安,羌江南路的平安家园小区里,43岁的李琴接到了快递打来的电话。不出5分钟,身穿黑黄色制服的苏宁物流快递员将黄色的生鲜专用箱交到了她的手上。
这是前一天她从手机App上下的订单,订单下达的一瞬间她就有些后悔——一个多月前,苏宁生鲜才在雅安开通次日达服务,新的购买方式是否靠谱,她不得而知。更令她担心的是,如果购买的海鲜不新鲜,势必会影响到即将高考的儿子。
打开包装箱的那一刻,她放心了。箱子里冰袋温度还很低;对虾的鳌和须都是完整的,看起来卖相很好,快递员还请她发现货品不新鲜及时联系退换货和赔付。
这些产自山东烟台的对虾,从原产地捕捞上来,到四川成都的冷链仓分包,雅安当地的苏宁物流快递员进行配送,再到李琴一家人的餐桌上,只需要24个小时。以前,在内陆的三四线城市,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顺丰。如今,苏宁的冷链物流已经低调而强势地赶了上来。
与雅安同时,广东揭阳、贵州遵义、内蒙古鄂尔多斯、湖南衡阳等城市也同期开通了生鲜次日达服务。越来越多内陆城市的用户可以吃到原产于泰国的新鲜进口榴莲和山竹;与此同时,内蒙古的牛羊肉也可以在24小时内运输到冷链覆盖的188座城市。
在对新零售的探索中,电商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生鲜电商作为先导。的确,在过去几年间,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里,光鲜亮丽的盒马和超级物种们,带着榴莲、车厘子、龙虾和北极贝刷新了消费者对体验的认知。
等到新零售进入瓶颈期,玩家还在转身时,苏宁已经靠着线下优势冲进了三四线城市。
时间推回到2017年底,苏宁发布了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张近东在发布会上宣布,未来3年苏宁互联网门店将拓展到2万家左右、2000多万平方米。
一年半过去,苏宁在终端拓展上给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2018年苏宁各类自营店、加盟店的数量新增了7819家,总数量达到了11064家。2019年伊始,苏宁更是大手笔收购了万达百货数十家门店。
在苏宁的门店中,除了传统的苏宁易购门店,苏宁小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苏宁零售云则分布在三四线城市。毫无疑问,物流是这些门店的粘合剂。
在线上,苏宁超市、苏宁生鲜、中华特色馆、海外购覆盖了不同的消费场景;线下,冷链物流由原产地开始覆盖,从产地仓到前置仓,以及与其平级的中央厨房和加工中心,最后是末端的快递网点和苏宁小店。简而言之,每一个物流节点都拥有储存和配送的能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也进一步下沉。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让冷链覆盖近200座城市,成为国内冷链物流的佼佼者,苏宁是如何做到的?
在管理端,苏宁大力引进冷链行业里的先进技术、成熟的管理体制和优秀人才。当很多传统企业还在转型阵痛中挣扎的时候,苏宁已经打好了地基;在执行端,苏宁坚持“向西向下”布局,专业冷链仓储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在智慧零售生态下,“苏宁冷链+生鲜加工中心”、“苏宁冷链+前置仓”等模式在全国快速落地。
目前,苏宁的冷链物流覆盖了超过2000个SKU,包含早餐、素食、生鲜、水果和快消品等,苏宁智慧零售的神经末梢已经触达三四线城市。
冷链连接门店,门店服务于零售,而零售是苏宁整个战略的核心。过去的一年里,苏宁在冷链物流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这是其战略需要。苏宁的商业模式进化也颇具成效,根据财报,2018年营收2449.57亿元,同比增长30.35%,净利润同比大涨216.38%。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苏宁全年研发费用高达22.62亿元,同比增长80.81%。
体验,持续进化
速度与广度是衡量一家物流企业最重要的指标,但这并非苏宁物流在做冷链时的唯一标准。在发布智慧零售战略时,张近东曾明确提到:智慧零售对消费场景构 建的价值在于把场景做全、做精、做密,最大限度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时间与空间。
“做速度,做广度,甚至于做深度,这都是可以通过增加成本解决的,但这只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苏宁物流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一年,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为用户体验而开会争论、去不同地区的门店考察。以高新技术和标准化为驱动,苏宁冷链在用户体验方面做了六大创新。
1.建立全流程的运营标准
冷链仓标准化建设,苏宁物流在仓库结构、制冷设备、节能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前瞻性设计,在运营方面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再加工模式,实现规模化供应,确保生鲜产品的标准化和高品质。
2.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流程设计
2019年,苏宁物流将在全国多个特色农产品产地建设源头产地仓,同步在全国13座城市自建20万平方米现代化多温区冷库,包括恒温、冷藏、冷冻、深冷多个温区,为不同种类的生鲜产品“量身定做”适宜的储存温度。
3.实现运营精细化
随着生鲜商品SKU的扩展,苏宁冷链针对生鲜细分品类在供应链上中下游每一个环节的温控配送,通过冷链包装精细化、冷链运输及配送精细化、冷链预冷及仓储精细化等方案实现差异化的冷链运输、仓储与配送。
4.打造智能+冷链
苏宁物流通过自主研发构建了乐高、天眼、天机三大IT数据平台,从底层系统上为物流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技术支撑。冷链仓自建设开始就搭载苏宁物流智能+的赋能,实现大数据应用与分析,指导分析实际业务运营,实现业务效率、成本双平衡。
5.以科技服务智慧物流
苏宁物流对于智慧物流的投入如无人配送小车、物流无人机、AGV机器人仓等也助力了苏宁冷链的发展。未来,苏宁物流将把机器人、穿戴辅佐装置以及多种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整个冷链仓储、运送、配送等环节。
6.始终坚持“绿色物流”
今年两会,张近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冷链包装耗材标准,鼓励企业探索使用新型可回收冷链包装。苏宁物流推出的“青城计划”首步在13城推广冷链循环箱、零胶纸箱等环保包装,苏宁物流还推出了冷链专用的循环保温箱,每年至少减少2000万只白色泡沫箱。
新技术和全流程标准化,让苏宁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夯实了足够好的用户体验。
冷链物流领域是一个需要长周期去看的行业,生鲜消费的大环境,本身的高成本投入,以及冷链模式自生长的局限,决定了从网络到模式,从产品到生态,都需要经历很长的培育过程,冷链企业无法独自繁荣。
从行业现状看,顺丰布局的是一张生鲜配送网络,苏宁和京东从冷链仓出发,走的是仓配模式,每日优鲜更多还是一种生鲜即时配模式,阿里的安鲜达则杂糅了多样化的产品,重心还是往仓配模式走,所以,最终还是商流和物流相结合的冷链企业才有更大机会。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苏宁拓展了近8000家线下终端,并将冷链物流的覆盖范围延伸到众多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成绩横向来看,2017年行业前十的冷链企业,还没有一家能在仓储能力和配送覆盖上都能比肩苏宁冷链的。
苏宁物流作为一家零售自建物流企业,本身的基础设施网络价值已经具备相当大的势能。这种势能未来往哪儿走,非常值得跟踪观察。毫无疑问,在张近东不断强调“开放”的前提下,已经服务夏普、松下、美的、宜家、尚品宅配等众多三方企业的苏宁物流,开放的大门会一直敞开。从做商业基础设施的角度看,苏宁冷链显然不会满足于体系循环。
毕竟在线下,社区拼团、生鲜超市,甚至是连锁药店,等待这张冷链网络触达的商业模式与消费场景还有很多。
小狮子还得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