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千里马”赛道 厚培人才成长沃土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青年人才培养侧记
每日在毫米、微米、纳米之间穿梭,在小结构、微液滴、纳器件之间漫步,研究着通往未知前沿的微系统技术——他叫臧金良,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的高级工程师。
作为206所前沿技术探索的领跑者之一,臧金良曾在李克强总理面前,汇报了柔性可穿戴器件及高效能生物检测方面的技术新应用。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206所某项目在国家前沿探索领域成功立项,为航天科工集团在该领域赢得先机。
应用物理技术中心,是206所以“前沿技术探索”为靶心的科研机构,微系统技术作为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航天器产品的功能密度比,在未来商业航天、智能制造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谈及自己现今的工作,臧金良口中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团队”。应用物理中心就像一个缩影,映射着206所对前沿科技探索的超前眼光,也折射出该所对优秀人才的渴求与包容。
创新团队凝聚创新动力
应用物理技术中心目前有着44名研究人员,由微系统、人体机能增强、电磁发射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构成。这个以博士学历人员与党员为核心组建起的科研团队,人员素质相当高,具有极强的研创能力。其中微系统团队12名年轻的研究人员清一色的都是博士生,被大家称为“博士天团”。
“在此之前,大家分布在各个研究室中,平日中大家既要完成手上的型号工作,又要在预研项目上下功夫,前沿技术探索往往有心而无力。”臧金良说道。
在放宽政策、放活主体、放开资源的顶层引导下,206所决定开辟了一个去行政化、多维互动和全面保障的创新创业特区,力求汇聚创新创业的强大动能,这就是应用物理技术中心。在早期成员大力争取和顶层助力之下,中心很快组建而成,目的很明确:瞄准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技术创新团队的组建激发了管理方式与发展思路的转变。为最大程度发挥研究团队的自主性,其研究项目可以涉及各个领域,不局限于206所目前的专业领域和方向,只要有价值、有亮点,都将得到所里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项目孵化成功后按照事先约定的原则共享收益。
创新平台与团队的建设也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的价值如何体现?要给每个人正确的位置和状态,让每个人受到尊重,获得重视,得到成长感。到了一定程度,团队给自己的感觉,会成为一个人内心最不舍的东西。”臧金良现身说法。
搭建人才成长“快车道”
除了应用物理技术中心,206所也相当重视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承工作。如今,“走出去、请进来、发动内部资源”在206所中蔚然成风。
所内专家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调研、交流,参加学术论坛。所内开办各级讲堂与外聘讲堂,让人才集思广益、拓展思路、拓宽视野。据统计,206所中今年已举办外聘专家讲堂31场。
除此之外,206所还打通人才成长路径,开启多条“绿色通道”来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集团公司“双创”产业化发展的首舰,206所“设备精灵”团队通过在南京成立航天极创公司,进入市场化运营。给 “有闯劲、有点子”的青年一个支点,让他们大胆地干,如今正成为206所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不堵塞员工的上升渠道,允许每一名员工进行有益尝试,为员工离岗创业开放绿灯,员工可以离岗3年进行市场化探索,并有权在3年后决定自己的去留。在206所最难得的是员工能够感受到受到重视与培养。集体、个人、工作达到彼此和谐的状态,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206所党委书记范利明说道。
据了解,今年206所有多名员工通过内部更换岗位的方式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优秀人才激发企业活力
人才是航天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资源”,要让他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有动力,将实现个人理想和企业发展质量紧密结合,才能最终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与之对应,206所的人才培育工作也正在科学化和体系化。“所里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构建了基于提升员工价值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形成上下、内外联动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机制,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战略的指引下服务于战略。”人力资源处处长王蕴慧介绍。
206所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让军、民、创新三类业务在不同的赛道上齐头并进。在绩效考核上,根据不同工作内容出台了多项考核办法,同时首创了7M的薪酬制度,增加技术、管理、市场的三创新奖励,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用于自研创新课题的立项研究,206所给予了其更大的空间。对于自己带领的微系统团队,臧金良表示:“我们在考核压力多数是来自于课题申报与获取科研经费支持,研究并未受短期的经济收益影响而急功近利。”对人才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最终会反哺企业发展。
上个月底,臧金良入选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对于未来要往什么方向发展,他的内心早已明确,“自己还是会坚定的走技术之路,做出一些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对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环境中立足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