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 改革开放40年:相芯科技带你一起翻看世界影像变迁史

  • 时间:2018-12-13 新闻来源:
    •  40年能发生什么?

      大学生的“标配”从被褥、脸盆、暖水壶,升级为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

      结婚的“标配”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升级为房子、车子、家电

      ……

      这些产品的更新迭代正是我们生活富足向上、国家日益强大的直接证明。变化千千万,不过最直观的要数我们的视觉体验。还记得童年《西游记》里的“腾云驾雾”吗?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穿帮”,不过在当时还是很过瘾的。

      今天,我们的影视作品动辄就是好莱坞级别的,造型别致、场面恢弘、声势浩大。几十年间荧幕观感从“黑白”到“酷炫”,其实正是特效技术的蜕变和发展。

      好的影片懂得适时利用特效技术,给影片锦上添花。众所周知的《泰坦尼克号》,就是动用了300多台SGI图形工作站,花费近2亿美元,将虚拟的海洋、成千上万的甲板附属物、数字演员与一艘45英尺长的固定模型轮船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如果用实景,费用暂且不说,带来的效果未必达到预期。所以,若是灵活运用CG技术,只是在影视方面就可带来无穷的效益。

      而CG技术,指的是使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创造出特殊的图像特效,就像我们看到的阿凡达里几乎所有的场景,全都是CG特效的功劳。

      不过在改革开放前,国外的电影技术主要在黑幕技术、蓝幕技术、绿幕技术三个阶段演进,特效的作用主要是剥离出前景和背景。

      上世纪70年代

      CG特效·诞生

      1976年,乔治·卢卡斯成立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在此之前好莱坞还没有一家专门制作特效的公司。

      1977年,《星球大战4:新希望》问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开启了电影特效时代。

      1979年,卢卡斯影业与艾德·凯特姆联手,在公司内部创建了电影史上第一个“数字绘景”部门,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绘制人物,并且可以自由地活动。这进一步确定了“工业光魔”发展数字技术的决心,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电影CG特效的诞生。

      这一时期,许多特效技术得到革新,例如改进“胶片合成系统”及“蓝幕抠像”等技术。出现了“电控拍摄系统”,让电影人终于可以自如地控制摄影机,拍摄想要的任何角度,做更多的摄影机运动,让画面更加稳定、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球大战”系列与工业光魔的发展历程,几乎等于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史。

      而中国在这一阶段,致力于探索如何讲好电影故事,并未涉及到更多特效,直到70年代后期才开始广泛关注起特效在电影中的作用。不过,虽然当时国内还没接触到CG,但这个时期是中国功夫的鼎盛期,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上世纪80年代

      CG特效·初露锋芒

      80年代,一些公司开始尝试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绘制人物,开启了特细制作的数字化进程。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生产的场景。

      1985年工业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

      1989年科幻经典《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

      有意思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80年代算得上特效技术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陆续有各种较大的影视公司成立,CG技术也日渐成熟,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推动发展出了iMocap技术,演员在绿幕下的表演可以通过特效技术转换天马行空的场景和特效着装。工业光魔发明的纹理映射、动态模糊、数字遮片技术,也推动着CG的演进。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特效开始复兴,大量引进国外电影,并自主研发了双条胶片型活动遮片摄影洗印工艺及其配套的“分光摄影机”和“单条胶片的蓝背景幕(蓝银幕)活动遮片摄影洗印工艺”两种遮片工艺。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蛇传》、1983年北影的《孔雀公主》等电影,其实还是在活动遮片摄影上做文章,并没有用上CG特效。

      上世纪90年代

      CG特效·大放异彩

      1990年,《全面回忆》首次使用动作捕捉技术。

      1991年,《终结者2:审判日》创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主角。

      1993年,《侏罗纪公园》的大量特效镜头均由CG技术完成,CG特效恐龙正式诞生。电影特效开始进入全数字时代。

      1996年《泰坦尼克号》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CG人物动作库,并由此生成了一大群形态各异的CG人物。

      90年代以后,特效行业逐渐成熟,电脑在特效里面的作用越发重要。一方面促进了特效技术的延伸性和可能性,大量镜头可以通过CG完成;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公司投入更多的设备,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再加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特效技术的发展,美国特效制作服务的盈利水平被逐渐压缩,竞争加剧。1997年以后,平均净利润率很难再超过5%。总体来讲,数字绘景在20世纪末进入高峰,拉开了特效大片的黄金期。

      再看国内,90年代,中国电影特效逐步觉醒,一些电影人开始通过特效来传递电影思想,比如1995年的《百变星君》,就是周星驰想通过电影特效来加强喜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的电影《风云雄霸天下》,是国内第一部大量使用电脑特效的电影,包括虚拟角色、绿背景合成、粒子渲染等等,香港先涛数码公司就是为了制作这部电影而成立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工业光魔的诞生。没错,香港先涛数码公司后来也制作了不少国产特效电影,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工业光魔”。

      本世纪

      CG特效·日趋成熟

      2002年,《指环王2:双塔奇兵》中,咕噜姆这个虚拟角色,是银幕上第一个与真人角色互动的动作捕捉角色。

      2004年,《极地特快》成为完全使用动作捕捉制作的动画,同时也是首次实现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同时捕捉的动画。

      2009年,《阿凡达》电影将动作捕捉技术进阶到了表情捕捉的新高度。

      2000年以后,随着行业整合加速,行业格局更加清晰。据统计,2009至2011年,以工业光魔为代表的第一梯队的特效公司拿到65%的特效制作订单。第二梯队的特效公司在一些大项目中往往起到部分支持作用,或者在一些小项目中起重要角色。这一时期的特效更加精细化,专注于某一领域,制作特定的场景,比如爆炸、地震等场面宏大而又布景费时费力的画面。

      2002年6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了《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在国内兴建了一批大规模的数字产业制作基地。

      2005年,中国第一部三维动画片《魔比斯环》上映。

      2008年,《画皮》号称第一部东方新魔幻电影。在电影中出现仅6秒钟的薄薄一张皮,耗资百万,与人物融为一体。

      进入21世纪以后,一大批导演关注到特效的运用。周星驰、张艺谋、吴宇森等开始尝试结合剧情和故事来渲染电影,借助特效来给电影加持。比如吴宇森的《赤壁》,是中国第一部真正达到好莱坞A级制作规模的电影,当然制作团队包含了中、日、美三国的精英。

      2010年后

      CG特效·广泛应用

      2010年《阿凡达》在中国创下了4020万美元的首周票房纪录,开启了中国观影的3D时代。

      2015年《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国产视效大片相继热映,彰显出特效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力量。

      2016年4月,Lytro公司推出了光场摄影系统(Lytro Cinema Light Field System)及其用该系统拍摄的样片《Life》。利用这个系统,摄像机捕捉到的像素内容更多,也能让电影制作者摆脱传统现场取景的限制,通过虚拟化现场取景,让后期制作者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2016年底,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上线,利用CG技术对盗墓场景作了绝佳还原。

      很多人提起国内的电影特效都会想起“5毛特效”,其实近年来国内的电影特效制作水平并非看到的“5毛党”,而是突飞猛进。比如票房过20亿的《捉妖记》,相比单独的真人电影,《捉妖记》采取了CG+真人实拍结合的形式,难度高出不少。虽然一些影视作品的特效看起来“智商惊人”,但由于经费、技术导演思路等因素,中国特效的真实水平和实力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实际上,目前国内的特效技术正在突飞猛进。一些公司早就致力于3D数字形象技术研发,并已能炉火纯青地使用电影特效,比如制作出《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的Base FX公司。甚至一些国内的特效公司还走出了一条新路:自己出品影片,尤其是动画。

      不过,国内要在CG特效层面真正超越国外,还有一定难度。

      但小编最近却发现,有一家公司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将工业级的好莱坞特效落地到消费级层面,从而实现“变道超车”。这叫公司名FaceUnity(相芯科技),专注于提供3D数字形象、美颜解决方案,可以精确捕捉人脸面部表情和情绪,识别和跟踪手势,并基于此实现面部美化、人脸变形、背景分割、人像驱动、“活”照片等一系列“特效”功能,并广泛地应用于短视频、直播、社交、游戏、智能家居、教育、广告营销、新零售、医疗等各大领域。

      以前,我们玩特效都是这样的要自备绿幕,然后自己造景、绘图、成像……)

      (或者是这样的

      但有了相芯科技后,你们玩特效是这样的

      只要打开APP把摄像头对着自己想换谁的脸,就换谁的脸

      想换背景就能分分钟换背景

      (想来一次“好莱坞特效级”对话,只要挥下手就行

      具体而言,像我们常用的软件Stagerlive-直播美颜道具、Tiki-视频社交虚拟化身、天天狼人杀-游戏AR等,都有FaceUnity的技术支持。未来,借助3D技术,我们可以定义更多的互动方式,带给大家更酷炫的视觉体验。

      更重要的是,借助FaceUnity的技术,那些曾被视为“神级”的好莱坞特效技术,开始走入了千家万户,我们现在只需一台手机,一款应用,就可以分分钟化身“阿凡达”,来一场奇妙的科幻之旅了。

      (欢迎大家来到相芯科技的数字世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北京热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园14号楼 投稿QQ:1914290061 投稿邮箱:bjrenews@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bjrx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热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