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红利见底的当下,电商行业迎来下半场。拼多多自2015年成立至今,依靠高性价比的拼单的模式一路开挂,迅速成为电商界“黑马”,用短短三年时间迅速积累起3亿用户,毫无疑问成为潜力巨大的新生事物。
伴随着拼多多的崛起,视之为社交电商的声音就一直如影随形。日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接受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否认了这一定位。所谓社交电商,核心在通过社交获取流量,依然是传统的流量思维。在后流量时代,拼多多之所以能成功,恰恰在于不是用流量思维做事。
拼多多在两年之内,便构建起了一个GMV过千亿的电商平台。“一件商品卖29元,在拼多多上可能卖19元,如果你能找到五个朋友和你一起买,你也许能以9.9的价格买下——并且还包邮。”这是许多人对拼多多的成功的理解,正是因为拼单更多是通过人与人在社交平台来完成的,所以将拼多多视为社交电商的声音一直很主流。
但黄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社交电商,核心在社交,而非电商上,而拼多多的逻辑是电商通过运营新时代的社交网络,把同质化的需求归集起来。“与其说是社交电商,倒不如说是人以群分的电商,过去搜索电商是人去找东西,现在是相似的人连接在一起,相似的需求被归集起来,销量可以迅速起来,这个在短时间之内的量聚集,也给供应链的优化带来了很大机会,使得性价比可以更高。” 黄峥说。
电商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传统电商依托于中心化的平台和体系积累,形成的是一个完备的商业体系。传统电商的时代,就是流量为王的时代。今天大部分人所谈论的社交电商目前来看更像是一种聚客手段——通过社交平台的流量优势和分享机制低成本获客。从这个角度上定义拼多多,则依然是流量思维,这显然是有误的。这种看法的背后逻辑是,通过社交获取流量就能成功,如果成立的话,微信早已成为最大的社交电商了。
流量玩法是今天互联网的主流逻辑,帝国竞争、地盘之争是今天的主要命题。对创业公司来说,在现有中国互联网的竞争环境下,每一张桌子都是满的。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思维去竞争,是永远无法突破巨头包围的。黄峥认为,拼多多能在短期内成功的密码,恰好是摒弃了流量逻辑,而选择人的逻辑。
某种程度上,拼多多采用的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渠道,把不同的人在相同场景下的相同需求汇聚起来,让整个电商从原来Google式“物以类聚”的年代,走向了Facebook式“人以群分”的年代。通俗点说,拼多多其实改变了整个电商体系中销售前端的模式,在前端发生变化的同时,供应链也随之发生变化,商品的性价比大为提高。
通过在微信上创造一个分享场景,是拼多多早期崛起的重要原因,社交电商的误解,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因素。早期没有数据,所以拼多多需要在微信上,通过人来了解人。但微信并非拼多多唯一、终极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