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滚动资讯 >> 正文
  • 李晓华:商界前辈的创富传奇

  • 时间:2018-06-01 新闻来源: 北京热线
    •    文/《投资圈》杂志记者 夏冰

        叱咤商海的风云人物,享誉世界的慈善家,受人尊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和平贡献奖”及“和平使者奖”双奖获得者,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的中国企业家,中国大陆第一位法拉利车主……头顶如许光环的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白手起家的顶级富豪。他年轻时下过乡,留过洋,做过勤杂工,炒过房地产,历经二十几年风雨,终把一个由“个体户”起步创立的企业打造成了庞大的商业王国。

        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李晓华在商业领域狂飙突进的时期。从独辟蹊径地以摆冷饮摊、开录像厅闯入商海,到东渡日本,通过代理“章光101”毛发再生精积累起上亿财富;从看准时机进军香港房地产,到远征马来西亚投资地产完成财富增值,他总能凭借敏锐的眼光与过人的勇气独享滋味鲜美的“头啖汤”。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转战高科技及保健品行业的李晓华继续着连战连捷的神话。从1999年胡润百富榜首次发布起,他连续多年上榜,成为一个创富时代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李晓华的声望不仅源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还因为他在慈善领域的慷慨无私。当现今执中国民营经济牛耳的“92派”尚未起步时,李晓华已经从容地开启了自己的慈善事业。1990年,他为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100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此后,他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投向慈善领域,赢得了中外各界的赞誉。

        李晓华的事业成功与中国经济腾飞历程相生相伴,他在商界和慈善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他所展现出的榜样力量和奋发进取精神,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改革开放创业史中的里程碑式人物。而今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白云苍狗,溪山不改,在这个高新科技、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创富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仍是长青的制胜关键词。对当今的创业创新者来说,李晓华——这位商界前辈的传奇经历,无疑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和激励作用。

        2017年9月,李晓华出席第三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并讲话。

        2012年6月,李晓华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讲话。

        穷则思变闯新路

        1951年1月,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北京城,百废正兴中孕育着希望。城东的钱粮胡同里,一对夫妻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李晓华。这个孩子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喜悦,而是随后更多的艰难和困苦。

        谈到童年,李晓华说那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当时,全家六口人挤住在一间连窗户都没有的七平米小平房里,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持生计。

        “那时候真的很穷。比如说吃米饭,我的父母都舍不得吃,在碗中划一个十字,认认真真地分成四份,我们兄弟四人每人分一块,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吃不饱。逢年过节,别人家的孩子吃鱼吃肉,我母亲买回一串冰糖葫芦,兄弟四个一人两颗,就算是过年的大餐和礼物了。”那时候,李晓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他在幼小心灵中立下的志愿是,长大后一定要改变贫穷的命运。

        1968年,17岁的李晓华中学还没毕业,就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到了北大荒。他被分配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七团,营地驻扎在与当时的苏联隔江相望的萝北县,当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能达到零下47度。

        在北大荒,李晓华选择了学拖拉机驾驶,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我在兵团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去收麦子,我孤身一人启动拖拉机的发动机时,不小心被摇把打到肚子,晕倒在一堆麦秸上。后来我被一阵机器轰鸣声惊醒,睁眼一看,一辆运麦子的卡车飞驰而过,差点把我碾死。”正可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晓华后来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老话。

        自古雄才多磨难,八年多开荒种地的艰苦磨练,铸就了李晓华坚忍不拔的品格。“后来,大家都想尽办法回城。”几经周折,李晓华也于1978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回到北京后,他一时找不到工作,只能先做临时工糊口。“我先是在一家科研机构烧锅炉,但这是个季节性工作,冬天一过就面临着失业之忧。后来总算谋到了一个正式工作,在经贸部食堂当炊事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门轰然开启。面对国家实行的富民政策,李晓华的内心充盈着对新鲜事物的强烈渴求。那时,恰好一位在广东当兵的同学回家探亲,他在与同学的闲聊中得知,广东有很多华侨在返乡探亲时会带回录音机、录音带、手表等物品,如果能帮他们卖掉就能挣到钱。

        骨子里富于冒险精神的李晓华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就此毅然放弃铁饭碗,投身到了第一代下海经商者的行列中。“那时候,穷则思变的思想特别强烈。有过一段贫穷的生活经历之后,你就会想着要努力改变,使自己尽快摆脱贫困。”要改变贫穷的境遇只有加倍努力,对人的一生来说,奋斗至关重要——这也是李晓华对当今年轻人寄予的衷言。

        1979年,李晓华南下广州进货,并尝试寻找更好的商机。当时,T恤衫、变色太阳镜都是利润丰厚的走俏货,但他没有选择随大流。在广交会的展馆里,李晓华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前驻足良久,然后问道:“小姐,这冷饮机怎么卖?”对方回答说:“没有货,这是非卖品。”李晓华没有放弃,他找到这个商家的经理,想方设法与对方交上了朋友,最终以3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台冷饮机。当他把机器运回北京时,囊中已一空如洗。

        当年夏天,李晓华把冷饮机运到北戴河最繁华的海滨摆摊卖冰水。奇迹发生了,人们排着长队来买二角钱一杯的饮料。仅仅一个夏天,他赚了十多万元。

        “当时我想,今年我的生意这么好,明年这里至少会出现一百台冷饮机,生意肯定不好做。尽管没有人相信我的判断,但我还是在那个夏末卖掉了冷饮机。”事实证明,李晓华是正确的。当第二年夏天北戴河海滩上一下子冒出上百台冷饮机时,他与当地一家文化馆合作经营的录像厅开张了,那也是当时全河北省唯一的一家录像厅。那个时期,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国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多年来看惯了《地道战》《地雷战》和八个样板戏的人们一下子接触到外来的港台片,观影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定价一元的入场券被炒到十元仍然是一票难求。

        就这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李晓华很快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百万富翁中的一员。“刚开始改革开放,钱比较好挣,大家都是简单地做些传统生意,不比现在的互联网、大数据。”李晓华感叹道,“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经验,我的经商之路,也顺利也不顺利,但总算是一步一步熬过来了。”

        财富胆识三级跳

        “人的思想,会随着自己的财富积累而发生变化。”每天都在更新思维的李晓华不愿小富即安,于是选择走出国门去开拓新路。1985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为了深入了解日本社会,他边打工边学习,在餐馆洗过碗端过盘子,也在商社里当过学徒。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日本人坚韧不拔、敬业认真的精神。

        “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价值。”此时已拥有良好商业嗅觉的李晓华,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嫁接中日两国市场发掘新商机。他把目光投回自己熟悉的中国市场,寻找适合引入日本的商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拥有较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本人普遍注重个人形象。李晓华发现,在中国市场上不显山露水的“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却非常抢手。意识到这个巨大商机的他立即回国,几经周折,获得了“章光101”在日本的总代理权。

        李晓华回到日本后,精心制定了销售策略。他组织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创造了无店铺销售的直销模式,通过浩浩荡荡的直销大军将“章光101”全方位推向日本主流社会,引发了一场抢购风潮。一支成本5美元的“章光101”,价格最高时能卖到大约100美元。“那时候日本人都在抢购,一瓶小小的101能换一台彩电,留学生卖出一瓶101赚的钱就能交一个学期的学费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晓华的资产增长了100多倍,这是他闯荡商海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赚到了一个亿,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随着“章光101”产品在日本家喻户晓,李晓华也为越来越多日本人熟知。他被日本新闻界称为“中国学子中的佼佼者”,时任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也亲自接见了他,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和最有智慧的企业家”。

        正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李晓华又一次决定急流勇退。当时,“章光101”的高利润引来了仿冒者,他深知,假货一多,101品牌的信誉会大受影响,于是选择将手中全部的“章光101”存货低价抛售。果然,他离开日本后不久,“章光101”在日本市场的行情一蹶不振。

        “总比别人快半拍”是李晓华的经商制胜诀窍之一,他总是以开拓者的姿态闯在前面。当他开辟的路上就要挤满后来者的时候,他本人已昂然踏上了开辟新战场的征程。

        1988年,在日本市场大获成功后,李晓华果断挥师南下,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华达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香港人普遍对香港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一批香港人纷纷抛售房产物业,移民欧美,导致香港楼价一落千丈。李晓华看准时机,大量低价收购楼花。“当时没人敢接,但我就有这种勇气。”按照他的分析,“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免税港,未来进入这个弹丸之地的人口会越来越多,房价不但会回升,还会暴涨。”生意做到一定层次之后,除了拼实力,更要比眼光。不出李晓华意料,仅仅半年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香港的楼价一路攀升。他将手中筹码尽数抛出,再次大获全胜,获得了“第二桶金”。

        李晓华的“第三桶金”来自东南亚。香港楼市大战告捷后,他去了马来西亚。当时他通过关系了解到,当地正准备修一条公路,这条路通往一个新发现的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但发现油气田的消息还没有对外公布。他判断,一旦消息公布,这条公路经过的土地必然会大幅增值,因此具有非常大的投资价值。但让李晓华为难的是,投入这个项目需要先期投入10多亿美元,而他并没有那么多资金,“我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也做不成这个事,因为它的资金量太大了。”

        李晓华决定来一次“豪赌”,他把自己所有的资产,包括房屋、车辆等全部抵押给银行,获得了半年期贷款。他用贷到的资金买入了计划中的公路沿线的大量土地,然后在马来西亚的酒店里住下,耐心等待对外公布发现油气田的消息。没想到,好几个月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到后来,李晓华不但难以负担住酒店的费用,精神上也无法摆脱日益加码的压力,因为如果外界不知道油气田的消息,就不会有开发商来找他购买土地,半年贷款期限一到,他就会在一夜之间破产。

        最绝望的时候,一位老华侨伸出了援手。李晓华搬到老华侨的仓库里住下,每天吃着最便宜的盒饭继续等消息。贷款期限临近的前几天,发现油气田的消息终于对外公布了。一时间,很多人来找李晓华高价收购土地,他再一次成为人生大赢家后,诚挚地买了一栋别墅来答谢老华侨的雪中送炭之举。

        谈到这段往事,李晓华坦言,这实在是自己商旅生涯中写下的最惊险一笔,但这并不是鲁莽之举,“在别人看来,我做的许多项目都是在冒险,但从我的角度而言,并不完全如此。冒险家更像一个赌徒,而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冒险家,因为我事先已经将全部利弊和细节都分析得很清楚。但不是冒险家也不意味着逃避风险,每个成功的商人都应该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勇气。”

        在2015年举办的“2014胡润百富15周年庆典”上,李晓华荣获“2014企业国际化推动奖”。

        耕耘收获荣耀

        李晓华在获得“三桶金”的过程中,不免要鼓足勇气去直面或大或小的风险,而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他有了足够的实力借开风气之先而纵横商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李晓华成为国内民营企业家中从传统行业向高科技及信息产业转型的先行者。他联合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当时以色列先进的光学扫描识别技术,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电子翻译器“译神”。这款扫描翻译笔能轻松实现随手译,让使用者在学英文或看英文时事半功倍。时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中国时,“译神”曾被作为国礼赠与中国领导人。

        2000年,赴美发展事业的李晓华在洛杉矶收购了一家专攻生物工程的跨国高科技公司。利用美国的高端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科技手段,该公司很快研发出了科技含量很高的降糖健脑产品。这些专利健康产品一问世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帮助患者缓解病痛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李晓华的不懈努力下,华达集团很快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跨国公司,集团下属四十余家企业,拥有近万名员工,生产和市场遍及欧美、澳大利亚,涉及能源、房地产、机械制造、日用工业品、食品加工以及高新技术研发等七大领域。

        谈到自己取得的一系列成功,李晓华总是充满感恩之情,“我们这一代商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商业的成功也为他赢得了一系列荣誉:1994年,荣获“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家”称号;1995年,荣获“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1997年,他还作为世界杰出华人代表,应邀出席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8年,李晓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了当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APEC会议及工商峰会。会上,他作了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催生婆》的大会发言,并得到许多与会的国家元首的称赞和会见。1999年,他又获得了“全国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十大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同年,在首次发布的胡润百富榜上,李晓华的名字位列第四。

        曾经有媒体记者好奇地问李晓华,为什么很多与他同期发家的富豪纷纷落马,而他却能保持不败之身。李晓华是这样回答的,“我不便评论为什么其他人会倒下,只能说说自己。我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倒下去,是因为我很明白一个民营企业的走向与未来,会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变化,在改革大潮中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不打擦边球,不做违法的生意,并且能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决策公司重大事务。”

        在李晓华看来,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往来,不断加深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和接轨。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胸怀开放,这样才能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和应对。”

        2002年3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晓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

        用大爱点亮世界

        “人应该充满爱心,要懂得去爱别人,帮助别人。”身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李晓华一直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慷慨赞助者,并因此享有极高声誉。

        1990年,李晓华为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100万元。此后,他不断将自己财富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教育领域是他尤其关注的重点,一笔笔捐赠记录可圈可点。

        1992年,李晓华为“希望工程”捐款200万元,在北京平谷山区建起一座包括电化教室的现代化综合学校——晓华学校,解决了750名学龄儿童的就学难题;1993年,他出资36万元,帮助河北省贫困地区的1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还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市崇文区设立了“优秀教师奖励基金”;1994年,他向北京22中捐款2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此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1995年,他向黑龙江省教委捐款200万元,其中的100万元在绥化市建设一所“晓华中学”,另外的100万元用于设立“黑土地教育基金”,用以表彰那些为北大荒教育事业作出突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1996年云南丽江大地震发生后,李晓华捐资50万元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建设了一所综合学校,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重新入学的机会。

        为表彰李晓华在扶贫济困领域作出的成就,1996年,他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选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授予他名誉会长称号;1997年,经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准,他成为首批中国光彩事业奖章获得者;2003年,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他名誉会长称号。

        谈到自己投身慈善事业的目的,李晓华坦言,“财富源于社会,用于社会。金钱对我本人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帮助一些贫困的人,改善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获得幸福感,这是现在让我最兴奋的事。”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切接见李晓华。

        李晓华向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主办方捐赠车辆。

        李晓华为河南登封晓华希望学校捐资100 万元。

        1992年,李晓华为“希望工程” 捐款200万元,在北京平谷山区建起一座现代化综合学校。图为李晓华在晓华学校落成典礼现场与孩子们在一起。

        2008年5月18日,李晓华为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捐赠500万元现金及救灾物资。

        作为慈善家,李晓华不仅为国内的教育、科技及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屡屡捐出巨资,还心怀全球贫困人口,向有关国家和地区捐赠了大量物资,并因此受到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他是第一个同时荣获联合国科学与和平周授予的“和平贡献奖”及“和平使者奖”的中国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给李晓华的信中这样写道,“您慷慨地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令我非常钦佩。您的精神目标和联合国是一致的。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鼓励您继续为减轻人类贫困与痛苦而奋斗。”

        2006年9月20日,李晓华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邀请,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克林顿全球倡议”第二届年会,并发表题为《慈善是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永动机》的精彩演讲。会上,当他宣布捐赠一亿美元资金及药品以救助贫困糖尿病患者时,赢得了全场欢呼。在答谢晚宴上,克林顿在为他祝酒时,称赞这是一项伟大的善举。

        李晓华长期的慷慨善举赢得了全球各界的赞誉: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他是“善良又智慧的企业家”;日本首相竹下登称他是“点石成金的商界英雄”;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时对他说,欢迎像你这样成功的中国实业家来法国看一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三次约见李晓华,对他的善行义举表示高度赞扬。

        1996年,李晓华应美国前总统布什之邀赴美进行友好访问时,在观摩总统杯世界名人高尔夫球赛时,与时任总统克林顿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交流,其中的一段对话颇为精彩:

        克林顿:听说你过去很贫穷,通过努力变得很富裕了,你是中国很成功的商人。

        李晓华:谢谢,其实我并不算成功,我的命运转变不仅是靠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受惠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中国,不仅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从贫穷走向了富裕。

        克林顿:你的这种奋斗精神,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听说天上有一颗星星是你,对吗?

        李晓华:是。今年3月1日,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经过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3556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

        克林顿:那你很了不起呀,我的名字还没有上太空呢。

        1996年3月1日,“李晓华星”命名典礼在京举行,图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李晓华颁发命名铜匾。

        1997年1月,李晓华应邀出席了克林顿连任总统的就职典礼。当时恰逢他四十六岁生日,老布什一家特地在私人庄园中为他举办了生日午宴。席间,布什总统真诚地表示:“李先生,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从一个苦孩子奋斗成为一个亿万富翁。我们敬佩的不是你的资产,而是你的奋斗精神。我祝愿你的事业不断发展。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又用财富造福于社会,上帝都会感谢你。”那一天,李晓华还在小布什总统的陪同下游览了休斯敦市。

        2017年12月初,李晓华应邀出席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纽约举办的圣诞早餐会,并得到特朗普的亲自会见。

        2017年12月2日,李晓华应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邀出席总统圣诞早餐会。

        1997年,李晓华在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家中作客时与布什夫妇合影。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会见李晓华并合影。

        进退有据真性情

        在李晓华人生中数不清的高光时刻中,“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法拉利车主”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自豪地表示:“这不仅仅是车的问题,它代表了中国崛起的一个符号。”

        那是在1992年,法拉利公司在北京亚运村会展中心举办了一次推广活动。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人拥有法拉利跑车,厂家原本也打算只是在现场展示一下跑车就运回去,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大陆还不具备购买实力。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李晓华以13.888万美元把这辆法拉利留在了北京。

        当时,法拉利公司特地在天坛举行了隆重的交车仪式,北京市为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第一辆法拉利”配发了“京A00001”车牌。在发车现场,李晓华感慨万千,“以前,中国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一穷二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就是贫穷。现在,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奔驰和法拉利都是我小时候最梦想的汽车,那时只能看看图片,或是看看街上的其它车,做梦都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拥有这样的世界顶级名车。我现在买法拉利不止是为了满足儿时的梦想,也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现在也买得起法拉利了。”

        当时,世界各大通讯社都报道了这个新闻,一时间轰动全球。李晓华与这辆法拉利车合影的巨幅照片被悬挂在法国巴黎的机场、协和广场等公众场所,美国《新闻周刊》在刊登大幅照片时评论道:中国人已经崛起了。此后的日子里,这辆象征着中国崛起的法拉利跑车车身上陆续留下了美国总统卡特、布什、克林顿,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统伍尔夫,澳大利亚总理霍克、陆克文,日本首相羽田孜、鸠山由纪夫等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首脑的亲笔签名。曾有沙特及日本的收藏家开出天价想收藏这辆独一无二的法拉利,但都被李晓华婉拒了,在他的心目中,这辆具有历史意义的、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车只能留在中国。

        李晓华在他拥有的中国第一辆法拉利跑车旁留影。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会见李晓华。

        2013年6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会见李晓华并合影。

        李晓华与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中)、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右)合影。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会见李晓华并合影。

        2017年1月,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会见李晓华并合影。

        2011年1月19日,400多位商界巨贾、文化名人、娱乐明星齐聚北京昆仑饭店,为李晓华庆祝六十大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高调面对公众。而今他已淡出“江湖”多年,过着低调而充实的生活。“我已经从一线退出来,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他们从三十年前就开始跟随我,现在接班了,做得非常好。偶尔有大事和重要决定,我还会参与一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晓华在经商之余一直没有放下文学梦想。他自幼酷爱文学,以诗见长,丰富的情感和多彩的人生,为他的创作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味。他还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四岁的时候,爸爸就教我写毛笔字。后来因为上山下乡,没有条件写,中途就断了。回城工作后,因为忙着赚钱,就更没有时间了。现在退下来了,我就把过去的这些爱好都捡回来了。”

        几十年中,李晓华创作了上千首现代诗歌及古体诗词,目前已出版四本诗集。其中,他为纪念母亲86周年诞辰所作的散文诗《母亲不再安详》堪称代表作。他在饱蘸深情的篇章中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无私无尽的母爱,诗意与哲理直抵读者心灵深处:

        那是一个布满了星空的晚上,一声啼哭在京城那座古旧的小屋啸响点亮。

        从此,母亲不再安详。

        那是一个嗷嗷待哺的童年时光,在荒芜的土地上,母亲再也挤不出育儿的乳浆,只能含着眼泪用米汤把我喂养。

        ……

        我的进步,我的成长,我的每一点成绩她都迫不及待地与我分享。我淘气,我出错,她总是苦口婆心,教

        了又教,讲了又讲。

        当我受到老师的表扬,母亲比我还要欣喜若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我刻苦地读书,实现改变命运的梦想。

        ……

        怎能忘啊,怎能忘,当我致富的时候,母亲不再安详,她把我拉到身旁,认真地叮嘱我,不要忘了过去的贫寒和饥荒,善举应该是你的经常。

        ……

        儿子的名字,要在宇宙间翱翔,她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仰望着星空浩荡,“快告诉娘,哪一颗星星是啊?是我的儿子在闪闪发光!”

        ……

        亲爱的母亲啊,您怎样才能安详?

        您留给我们最伟大的母爱,是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藏。

        啊,亲爱的母亲,

        愿您永远安详!

        您不朽的灵魂——

        依然为我把前进的道路照亮!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人,就这样在爱的传递中砥砺前行。生活不易,生命精彩,李晓华向世人展现了智慧和勇气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能迸发出怎样的力量和光彩。时光荏苒,精英辈出,转眼间他已成为商界前辈,“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更多要靠年轻人,我们已经退下来,现在要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去发展。时代也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创业的机会更多,渠道也更多。”

        不管时代如何更迭,新一代的成长总离不开前辈的经验和榜样的带动。从草根到亿万富豪,李晓华的创富奇迹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向上向善,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激励着后来者去努力追赶,去奋力超越。

        载于《投资圈》杂志2018年5月刊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北京热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园14号楼 投稿QQ:1914290061 投稿邮箱:bjrenews@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bjrx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热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