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 【扶贫事迹】拼多多帮农民1天爆卖33万斤大蒜

  • 时间:2018-05-15 新闻来源: 北京热线
    •  

        在大蒜主产区,河南中牟县,546家贫困户,种着2000亩大蒜,这是他们全年唯一收入来源。

        但客商给出的价格,只有8毛/斤,当年的“蒜你狠”,如今成了“算我倒霉”。这个价格如果再跌下去,成片的大蒜又要烂在地里,农民在地头愁的直掉泪。

      怎么办?

        4月25日,“拼农场”开放日上,拼多多启动“一起拼农货”公益项目,宣布联合新农人商家,每斤溢价0.15元,包销546家贫困户的700万斤大蒜,并号称“仅此一项为农民带去100多万收入。”

       

       

      一天卖出33万斤!

      农民辛苦一年,终于有好销路!

       

        中牟是大蒜之乡,“中牟大白蒜”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量一度达到全国1/3,今年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50万亩。

       

        今年4月,国内大蒜批发均价下跌大约60%。国内最大的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的数据显示,鲜蒜的价格,已经跌到8毛一斤。

       

        中牟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全县还有546家贫困户的2000亩大蒜,每亩产量预计3500斤,“蒜价再跌下去,农民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贫困户的日子会更苦。”

       

        幸运的是,拼多多上的新农人商家与当地贫困户签订互联网订单扶贫合约,由新农人商家“以果感恩” 以每斤高出市价0.15元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大蒜。仅此一项,便为全体贫困户增收100余万元。

       

       

       

        当天,这批2000亩的出口级优质大蒜,将以5斤9.6元的价格,从田间陆续发向消费者餐桌。拼多多的平台数据显示,中牟大蒜当天卖出4.7万笔订单,共销售大蒜33.64万斤。

       

       

      帮农民增收100余万,

      拼多多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秘诀就是极致压缩供应链。

       

        这里要先科普一波,中国现在的农产品流通环节,对买卖双方来讲,那真是漫长而又曲折,主要有两大弊病:

       

      第一、流通节点非常多,链路长。

       

      大概描述下,整个农产业流通环节是这样的:

       

        农民以辛苦一年以后,农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当地摊贩的“代办”,这个“代办”负责挨家挨户为商贩挑选农产品,他们觉得哪家不错然后下定金,然后才开始采摘。摘完以后找个运输公司运到某个批发市场。第二天凌晨,各大超市的采购,包括各大菜市场的这些档口老板,就到市场去买,买完以后运到自己的菜市场,然后再卖给消费者。

       

        整个节点非常多,每一个节点都要赚消费者的钱,消费者买到的生鲜贵,农民也赚不到多少钱。

       

      第二、信息极其不通畅,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今天这个A商贩买了很多,这个B商贩也买了很多,铺到当口里去了。这个时候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供大于求。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跌价。一旦出现跌价,对应到产地,就是压价,这样农民就卖不出去了。对于这个批发市场来讲,供大于求,这个货就会存不长,然后就开始不新鲜。消费者其实就买不到好的商品。

       

        但现在拼多多站出来做了一件颠覆性的事情,一天之内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跟农民签下了2000亩的订单,并且把货卖了出去!

       

       

       

        “2000亩的订单,相当于几十个大型超市同时采购。批量采购和运输,能让成本直线下降。”张银杰算了笔账,此次订单量约为140万笔,都是从产地直发消费者,中间没有佣金、广告、流量费用。

       

       

       

        如今的拼多多,在730个国家级贫困县,扶持起了4.8万名新农人商家,现在他们年销售额增长超过310%,3倍到4倍的增长。

       

       

      不仅能帮农民卖货,

      还能用数据指导农民卖出“爆款”农作物!

       

        “请告诉我什么明年种什么价高。未来什么水果会涨价,什么蔬菜会涨价?”如果农民提前知道这些,哪还用愁销量!

       

        一般来讲,在传统流通链路中,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缺乏直接对接,供给信息要层层传递,一旦信息滞后,产地预判错了市场,便会引发连锁反映。

       

        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消费大数据来解决,拼多多的农产品大数据平台,会即时将消费信息发给产地,让农户、商家第一手获知消费区域喜好、品类需求等信息,及时按需备货。

       

        “集中前端消费需求,再告诉产地要什么货,让田间到餐桌的信息无缝连接。”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说,在将来,这些数据还可以反哺供应链,指导产地农民改善种植结构,“比如告诉产地农民,哪个品类转化率、评价较高,哪个品类还存在市场空白等。”

       

       

      展示扶贫成果,

      让各界参与到精准扶贫事业中。

       

        据统计,去年拼多多一年投入34亿元,帮助全国农户销售183.4万吨农货,催生9亿多笔扶贫订单;在730个国家级贫困县,扶持起4.8万商家,帮助农货搭上社交电商“高铁”,带动其年销售额增速超过310%。

       

        1月29日,社交电商拼多多发布了《2017拼多多扶贫助农年报》。这组数据,也是精准扶贫“拼多多模式”取得的成果——在供给侧,通过“C2B预售”聚集海量订单分拆给产区,精准到贫困户;在需求侧,3亿用户接力分享的社交力量,让农货订单裂变式增长。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一边解决全国各地农货滞销,一边扶持新农人闯出品牌,实现了应急扶贫与长效造血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像拼多多一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精准扶贫事业里,给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为精准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企业单位需要获得实实在在的表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扶贫事业,集各方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市场对接、资金对接、技术对接和人才对接,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协力,共同主办中国扶贫博览会。

       

       

       

        中国扶贫博览会将充分利用各方企业资源,开展东西协作、省内合作,组织对接洽谈和订单采购,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秀企业搭建产业交融和促进的平台,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博览会将借助广告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新渠道进行大范围宣传,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目前中国扶贫博览会已开启报名参展、协办赞助、产业帮扶、合作对接、媒体及志愿服务等工作项。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中,欢迎有志于宣传展示扶贫成绩、精准扶贫、产业对接的企事业单位、机构,咨询接洽。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北京热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园14号楼 投稿QQ:1914290061 投稿邮箱:bjrenews@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bjrx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热线 版权所有